查看原文
其他

8K影视调色需要几步?怎样更能凸显细节和主次之分?

影视制作杂志 影视制作 2023-04-05

作者 | 本刊编辑 孙琳

订阅 | 010-86092062


8K为影视调色带来什么挑战?


2018 年优酷播映的一部网络大电影《卧底毒龙》将异国边境黑帮的无间道风云呈现给了观众。这部影片虽然是网络播出却全程采用8K 拍摄和制作,达到了电影级的高质量要求,这在网络大电影中可以说是首开先例。



RGBworks 的调色师姜铁负责了这部网大的8K 调色。谈到这部网大为什么采用8K 拍摄,他告诉我们导演高峰本身也是一位电影摄影师,思想前卫,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而筹拍《卧底毒龙》之时,正值RED 推出了8K摄影机,于是这部影片尝试使用了2 台8K 摄影机和1 台6K 摄影机拍摄。在影片制作流程中完全按照8K 来制作,最终输出4K 的版本。由于导演对画面质量要求非常高,为了不影响清晰度和质量,所以这次调色采用8K 原生文件而没有采用代理文件的方式,这给后期调色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是8K 给电脑的处理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时姜铁测试了很多电脑,发现苹果刚刚推出的iMacPro 能够实现8K 的调色;另外,由于分别采用了8K 和6K 的摄影机,在后期匹配时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8K 调色在监视的环节还存在瓶颈,这次基本都是用4K 投影进行监视。姜铁表示即便是使用4K 的监视器,8K 的内容也会凸显很多4K 时看不到的细节。比如拍摄眼睛的特写时,很多原来看不到的细节导演现在会要求把它都展现出来,画面的元素会比原来更为丰富、更有冲击力,观众也会更加容易进入到故事当中去。这同时也会对调色的细节处理带来更高的要求——当呈现的细节更多时,更需要调色师将画面需要呈现的重点和剧情传达的内容凸显出来,并第一时间让观众捕捉到。


↑《卧底毒龙》调色前后画面对比


随着4K、HDR、8K 等新技术的发展,画面可以展现的内容正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HDR 带来的更大的宽容度,也同步给调色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实际上8K 的调色重点与高清、4K 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当8K 凸显更多细节时,主次之分就显得更为重要。姜铁表示在调色时不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观众,让观众分不清重点。“实际上观众看到的东西不是他们想看到的,而是我们想要他们看到的东西。”因此在调色处理上不能觉得哪部分画面好看就强化它,而应强化想让观众知道的内容,弱化其他需要忽略的内容。


姜铁以《卧底毒龙》中一场医院戏为例,剧情中男主角发现他的兄弟是卧底警察,这时候黑化了的他来到医院里想杀死躺在床上的兄弟。这场戏是在明亮的环境下拍摄的,但是在调色时姜铁只保留了一两束光来照亮男主角的眼睛或者面部,另外一束窗外的光打在床上的另一个主角脸上。同时他对肤色和背景都做了格外的处理,压得特别阴暗,让观众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也侧面呈现出主角恐惧的心理。这场戏在调色的环节发挥比较大,导演看到效果后也觉得这样的处理突破了他以前想象的画面。


数字化转型带来调色流程的新生


姜铁首次涉足数字调色是在2008 年。在此之前调色设备非常昂贵,比如像DaVinci 这样专业的调色设备价格会达到几百万到上千万,一般人都很难接触到。随着2008年DaVinci被Blackmagic Design 收购后,大幅度降低了达芬奇的使用门槛,便使得使用更好的工具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第一批数字电影摄影机出现了,数字电影机拥有更大的动态范围,必须经过后期处理才能呈现出比较好的画面,这时候对于数字调色这个行业的需求就越来越旺盛。当时姜铁敏锐地发现到了这个趋势,他认为既然数字电影机已经出现,那么将来肯定会越变越好,慢慢淘汰胶片,而与之相伴的数字调色肯定是将来的大趋势。


他的第一个调色作品是歌手阿兰为电影《赤壁》演唱的歌曲《心战》的MV,这支MV 由日本团队拍摄,采用了RED ONE——第一代的数字电影机,姜铁趁这次机会首次尝试了数字摄影机的调色流程。回忆起当时的经历,“谨慎”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因为大家都是首次接触数字摄影机,对于后期处理能达到什么效果都还未知。因此日本团队就控制得非常严谨,基本在前期已经定调,后期调色相对来说非常容易,但是也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在胶片到数字的转折阶段,摄影师们对数字机的理解还不那么深入,不敢给后期太多的空间和未知性,还是按照传统胶片的方式拍摄。这只能算是把存储介质换成了数字,但是在思想上还未接轨数字。随着数字摄影机的发展,现在拍摄完全转换为数字的思想,前期会留很大的空间给后面的创作过程,调色上可以做的变化就越来越多了。


“现在在整个影视的数字流程中,如果想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就一定要在前期知道拍摄的东西是否符合导演想要的效果,因此剧组把DIT 看得越来越重要”。使用数字拍摄以后,前期拍摄的灰片要拿给现场导演预览,就需要在前期加入现场调色的环节,给导演呈现最终大致的气氛和效果,同时现场调色还需要做参考色给到特效和后期剪辑。可以说在前期拍摄现场是以调色为中心枢纽,由它来与特效和剪辑进行交互。而到了后期,剪辑最终形成的版本以及特效完成的内容也需要将时间线给到调色,由调色人员来进行统一的匹配整合。调色正好处于制作前端和后端的两个关键性的中心点,与过去相比显而易见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过去更多处在后期的调色师现在往往在前期就会参与到剧本讨论会,与导演、摄影、美术等前期人员沟通,这一方面是能让他们了解调色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让前期美术置景和灯光架设等方面留够后期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让调色师了解前期真正的意图,以帮助他们实现真正想要的效果。前期的沟通是整个调色工作的起点。之后真正拿到素材时,调色师会首先通览所有素材,了解所讲述的故事,再通过与导演的讨论,提出在不同的部分大概用什么样的气氛和色调,以及这样的调整对整个剧情有什么帮助等建议。然后结合导演的意见,做几个不同版本供导演参考,当导演确定整体的调性之后,调色师才开始正式进入工作。具体到画面的处理,第一步是对画面的还原,不仅仅是白平衡,还要做到光底的还原,然后才是风格化的色调处理,这几步是调色的基础打底工作,重点在于还原画面的气氛。在基础之上才能再去做一些情绪化的镜头调整。


↑ RGBworks调色培训教室


姜铁现在所在的RGBworks 是2018 年成立的一家专业调色公司,目前公司拥有二十人的调色团队,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设置了配置不同的调色间,以保证调色环境与最终观众看到的环境一致。目前有一间配备了DaVinci Resolve Advanced Panel 调色台、Barco投影和最新iMacPro 的电影调色间;另外一间配备了DaVinci Resolve Advanced Panel 和最新iMac Pro的广告调色室;及多间配备DaVinci Resolve 的电视剧/网剧/ 网大调色室。随着显示终端种类激增,一个剧现在观众可能会从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不同的显示终端上进行收看,因此调色控制以保证观众能看到正确一致的色彩非常重要。


姜铁表示目前通常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比较标准的就是针对不同的放映平台提供不同的LUT文件,院线有院线的版本,网络平台有网络平台的版本,不同平台套进不同的LUT 播放。这种方式的处理会比较麻烦,成本也相当大,例如网大的版本要按照院线级别去做,成本就会提高很多。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事先与片方沟通其主要的播放平台,然后按照能保证该播放平台的最佳状态,同时在别的平台上也不会差别很大的方式去处理。


另外在一些比较紧急且工作量大的项目中,还会采用协同工作的方式。目前正在制作的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就采用了4 个调色师同时制作的方式。DaVinci Resolve提供了多人协同工作的功能,多个调色师可以以各自的用户名登录同一个项目,互相也可以实时看到对方所做的效果和节点,共享所有的素材和时间线,内部交互系统还可以直接沟通聊天。协同工作的方式也会有些小小的弊端,就是每个调色师对画面的理解不同,可能会带来偏差。因此通常会有一个调色师先定调作为参考,其他调色师只是做匹配,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一致性。姜铁表示现在所有的软件都开始往All in line 的方向发展,同一个软件调色师与剪辑师甚至其他环节都可以工作交互,这可能也是未来后期制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调色是一条漫长的提升之路


1996 年,影视制作行业正处在从传统磁带、胶片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之中,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姜铁在这个时期顺势进入了影视行业,但在当时他除了电脑知识之外对行业的了解几乎为零,他基本上是从最简单的工作干起。没有老师也没有地方学习,为了尽快地提升想办法自学。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之后,姜铁很快就感觉自己到达了瓶颈,没有办法再提高,于是大约2002 年的时候他便赴新加坡南洋理学院专门学习了两年视觉传达。从新加坡回国之后,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担任了制作总监,拍摄制作了大量的商业广告。在广告拍摄时,他也接触到了胶片的拍摄与剪辑,并对于摄影、灯光、美术还有导演等各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为他从事调色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2017 年2 月 参加了DaVinci Resolve 在国内举办的第一期官方认证培训,并成为第一批认证的国内三位导师之一。


回首自己的学习过程,他非常想去帮助这个行业里刚刚入门的从业者。如今他在RGBworks 里专门配备了10台专业调色台和苹果电脑的DaVinci Resolve 培训教室,通过举办调色培训认证班去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从学员中挖掘优秀的人才。姜铁认为从大环境来说,软件终究是一个工具,几乎所有厂家的研发方向就是让整个工作越做越简单,越容易上手,从而让调色人员把所有的创作热情和专注力投入在创作而不是操作上。学会软件操作非常简单,可能两三天就可以上手。但是未来要走调色这条路还非常漫长,对画面的理解、对影视创作的理解,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提升过程。技术都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并非会更多的技巧就可以把作品做好,想法和对画面的理解更为重要。新人在这条道路上刚开始非常容易走偏,而经过长期坚持,当慢慢对画面理解更深入时,就会发现要学习的空间非常大。“很多学生在上过课一年之内都会再次回来问,为什么自己的画面用了所有的想法都调不好,这时候就是视听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姜铁当年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瓶颈期,因此他选择了去新加坡继续学习。现在他也能感同身受学生的这种困惑,他会介绍一些美术、灯光和艺术的书籍,让学生去理解画面是如何构成的,颜色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方法等等。在高级班上他也会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找不同类型的影片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告诉学员好看的颜色和画面是怎样的规律。



另外新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力过猛。姜铁在讲课时常常告诉学生们,初级调色师常常会觉得如果自己做的东西跟以前差别不是很大的话,那岂不是等于什么都没做,于是就用力过猛,把颜色调得很夸张,太想表现反而抢了剧情。而一个成熟的调色师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如果做出来的东西非常好看,但是又让人觉得你没有在里面做过什么,这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不露痕迹但又觉得好看,同时又能够让观众忽略到调色的存在,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也是姜铁一直在追求的境界。


在姜铁这儿,他把影视剧归类为叙事类作品,而广告归为展示类作品,从名称就可以看出两者调色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叙事类作品主要以剧本和导演的意图为准绳,主旨是要把导演或剧本想传达的内容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因此不能有太多花哨的处理效果,所有的调色工作都是为剧情推动服务。而在展示类作品上对于表现方式的拓展性会更大一些。不过对于姜铁来说他认为叙事类作品的调色对他来说更有挑战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色调和光线传达不同的情感,这里面可以做很多种变化,很好玩儿”。


目前RGBworks 正在制作《倚天屠龙记》以及多部香港影视作品,对于他本人来说,叙事片后期调色可发挥的空间与作品主导人的思路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技术上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在主导人的思路里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其实可以做得更好,这还需要时间来一点点的改变。姜铁特别提到了最近曲思义老师与张艺谋合作的电影《影》在调色上进行的非常多创造性的尝试,这也是姜铁一直想做的事情。“张艺谋导演给了后期很大的创作空间,因此调色师才敢这么大胆的去尝试,实现以前大家都不知道调色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像刚刚从胶片转到数字的时候,谁都特别谨慎一样,当大家慢慢都形成一种观念,对于数字机的观感自然就会翻转过来,现在调色也需要这个过渡的时间。而随着行业内越来越多了解数字流程的年轻导演的出现,他们对于调色的认知也越来越多,会给调色师更大的自由度,有时候导演甚至会要求调色师更大胆一些,更风格化一些。这让姜铁非常喜悦,“做不一样的东西更有挑战性,否则跟流水线上的工人有什么差别?”


END

【推荐阅读】

CG镜头航拍、高速+低空+抓拍,揭秘《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航拍特点难点


贾樟柯用 iPhone XS 拍摄短片《一个桶》,六分钟学会三大拍摄技术


第91届奥斯卡完整提名名单出炉!盘点九部热门影片幕后的摄影机和镜头


【主编视角】“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将对电视业态产生深远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